大家好,宏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什么意思(南北朝是什么时期)。现在让我们看看!
这段历史很混乱,但有一个大趋势是清晰的,那就是从大分裂到大融合和大统一。
虽然西晋统一时间短,但无法阻止分裂的大趋势。因此,八王之乱后,继续分裂。那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?
原因是地方政府越来越大,中央政府越来越弱,豪族越来越强大,朝廷越来越无助。因此,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地方豪族问题。一定要在这里加个地方。
隋唐也有豪族,但隋唐豪族并没有导致分裂。
最初的关陇贵族是隋唐两朝的军事贵族。这群人和朝廷是合一的。后来,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逐渐发展成为两京阀阅,即中央豪族。豪族仍然与朝廷融为一体。
然而,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豪族都是从东汉发展起来的地方豪族。豪族不仅控制了当地的土地和人口,而且在当地也有很强的影响力。
东汉的县、县,基本控制在县级、县级豪族手中。这些县级和县级豪族推出州牧制度后,又升格为州级豪族。黄巾起义后,这些县、县、州豪族支持各自的军事代理人,开始了并购战争。
战争合并的结果是大鱼吃小鱼,然后小鱼被吃掉,大鱼变成鲨鱼。最后形成了三条鲨鱼,即魏蜀吴三国。
一旦合并战争开始,豪族就无法控制它。因为三国一旦形成,豪族就无法控制曹操、刘备、孙权等军事代理人,而是被这些军事代理人逼着继续兼并。
合并的极限是三国归一。但三国归一,只在军事和道德上实现了归一。西晋司马家,控制枪杆子,就是军队;卡住位置,就是皇帝。但是政治和财政呢?
在政治上,豪族有最终决定权。司马家任命的官员只能是豪族士大夫。不能任用贫门子弟吗?曹操想用贫困家庭的孩子压制豪族士大夫。但曹操失败了。他也必须失败。汉武帝后,地方豪族向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发展。
实现文件行政的官僚制度。文件管理必须依靠知识精英。将知识精英融入官僚制便升级为政治精英。培养知识精英需要花钱。此时,只有豪族才有财力培养知识精英和升级的政治精英。因此,豪族、知识精英、政治精英是一群人。皇帝和朝廷想用就用,不想用就用。自东汉以来,这一趋势已不可阻挡。
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呢?
最初的游客是没落的贵族。衰落的贵族不仅可以成为列国的政治精英,也可以成为民间知识精英。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土地,既不是贵族也不是豪族。后来,私立学习蓬勃发展,无法成为政治精英的衰落贵族,培养了一批知识精英。例如,孔子、孟子和荀子都是知识精英。但是当官了吗?不,不,只能一直是知识精英,然后招弟子,传学问。这种氛围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。因此,有人可以使用皇帝和朝廷。
然而,不平等是历史常态。财富要集中,知识要集中。因为这些都是稀缺资源。最后,一定会集中在一群人身上。而这群人就是豪族。
为什么司马炎要去州郡兵?为何又要大封司马王?不这样做,朝廷肯定做不到豪族,朝廷也做不到地方。然而,司马王比豪族更强大,他的家人开始了武装战斗。
因此,统一只是小趋势,分裂是大趋势。然而,为什么八王之乱没有演变成另一个汉末乱世,军阀分开后三分天下,三国归一?
因为胡人问题又爆发了。
胡人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汉武帝。汉武帝一边打匈奴一边纳匈奴。然而,匈奴人口太小,汉朝太大,所以流入可以整合。然而,这一政策一直在继续。后来匈奴人要么被打到西域以西,要么被纳入大汉中原。这就是胡人内迁。
但草原这片土地,不会成为无主土地。匈奴人走了,鲜卑人来了。与此同时,西北羌人也开始吵闹。豪族是内部癌变,不断吸收资源,国家没有钱。胡人是外部感染,不断消耗资源,所以国家没有钱。当时主要是镇压西北羌乱开支,雇佣鲜卑军队军费。
因此,伴随着豪族问题的是胡人问题。强汉很凶,匈奴干,羌人干衣,鲜卑人也不敢造次。但是,打败胡人却杀不了胡人。因此,胡人打不过就投降,投降就内迁。
在东汉,问题已经很严重了。但是大汉各州郡的豪族和军阀太厉害了,根本没有给胡人造次的机会。到了西晋,世界又回到了统一。胡人问题已经取代了豪族问题,成为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。
平灭东吴后,晋武帝司马炎建议一些大臣趁军力还强,直接清理这些胡人。然而,统一世界已经让晋武帝司马炎感到自豪,所以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。事实上,即使把胡人问题提上皇帝的关注,也没用。因为你不能杀死所有的胡人。
后来又有了《迁徙论》,就是把胡人赶回草原。然而,这仍然停留在建议的水平上。没有明确的胡人问题政策,从东汉到三国再到西晋。
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,胡人问题正式爆发。北方的豪族根本无法承受胡人的进攻。为什么扛不住?因为豪族不能再培养军事代理人了。司马王把军队带到内斗中。因此,衣冠南渡,南北朝立,也是必然的。
在南北朝之前,南方是东晋,北方是五胡十六国。东晋在干什么?这家伙能力挽狂澜,收复山河吗?
就北方一群胡人流寇而言,东晋确实有这种实力。祖提带着自己的兄弟,招揽北方人,就能把石勒这个胡人领袖挡在黄河里。因此,如果东晋能够知耻后勇,然后集中资源,举起王旗,就有可能扫清北方。
但关键是这种集中资源,东晋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北伐时,王氏豪族造反了。叛逆确实失败了。失败的原因不是王氏豪族心不齐,而是其他豪族不同意。这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。因此,东晋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豪族问题。
八王之乱前,西晋要军队有军队,要道德,要道德,还能勉强压制豪族。八王之乱后,东晋要军队没有军队,要道德没有道德,完全压制不了豪族。
因此,以南扫北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五胡,你们唱完我们登场,十六国,城头变大王旗。混乱确实是混乱的,但在最混乱、最残酷的战争方式中解决问题也是如此。这个问题是豪族和胡人的问题。
由于衣冠南渡,豪族问题基本上是东晋的问题。赵石勒也从事九品中正制,他还要承认豪族的政治经济地位。但是豪族很难成为什么气候,因为北方的豪族已经跑得差不多了。因此,北方的问题主要是胡人的问题,更确切地说是胡汉融合的问题。
前赵后赵,搞胡人压迫汉人的政策,但冉闵一出,胡人就被杀了。因此,这一政策破产了。
慕容鲜卑和彝族羌人,使胡汉融合政策,但前秦崩溃。因此,该政策也破产了。
北魏立国后,胡人汉化政策出台,但六镇起义。因此,这一政策破产了。
北朝走到死胡同。胡人压迫汉人,胡人融合,胡人归化汉人,玩一遍,但都破产了。这就不能玩了。
因此,北魏分为东西两魏。然后,在北朝,胡汉融合的问题应该在底层趋势中得到解决;在表面趋势上,两魏争霸。
这个时候南朝呢?
南朝仍在解决豪族问题。然而,皇帝一直是新兴的军事领袖。刘裕通过北府军获得政权。但这一政权仍然困扰着豪族问题。刘宋后是萧齐,萧齐后是萧梁,萧梁后是陈朝。皇帝一直是将军,大臣一直是豪族。
这时,南朝出现了军队与政治的分离。军队一直控制在皇帝和皇室王手中,但政治一直控制在豪族手中。
那钱呢?钱跟着政治走,一直掌握在豪族手中。因此,皇帝有军队却没有钱,豪族有钱却没有军队。这就是八王之乱前的另一个西晋。在底层,这也是汉末三国的逻辑,即豪族是董事会,将军是首席执行官。不同的是,董事会以整个南朝为盘子,将军是南朝皇帝。
因此,南朝完全不可能统一北方。首先,南朝无法解决豪族问题,资源无法集中。二是失去了解决胡汉问题的机会,北方无法恢复。
南宋开国皇帝刘裕在东方灭南燕,占山东,西方灭后秦,占关中。然后呢?然后,胡汉杂居的北方世界无法得到解决。所以,怎么打,怎么被赶回去。
统一的任务只能交给北方的西魏和东魏,即后来的北周和北齐。
西魏、北周一系,又玩了商鞅变法和关中攻略。这就是秦战国的套路。但这一套路的商鞅变法,不是为了解决经济资源集中的问题,而是为了解决人口资源集中的问题,即胡汉两组人应该融合在一起。
西魏宇文泰坚持胡汉融合的路线。宇文泰有远见,有感情,有大爱,所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。与其这么说,不如说他是被东魏和北齐逼的。
此时关中已经有胡汉杂居,你不搞融合,那就等着这两组人互相看不开心,然后互相内斗。此时关中已破碎,你不集中资源,一定会被东魏和北齐摧毁。利用时间进行变法。但变化需要决心。但是好时光迫不及待的下定决心。因此,变法总是生发于忧患,但忧患会把自己置于死地。
但是,前秦不是证明胡汉融合失败了吗?前秦,一是步骤不对;二是策略不当。但是宇文泰采取了正确的步骤:
第一步是搞胡化,其实是鲜卑,胡人恢复鲜卑姓,汉人也要取鲜卑姓。
第二步是整合,高层胡汉通婚,建立婚姻连带关系的关陇贵族联盟;底层府兵均田,将胡人和汉人混为关陇贵族府兵。
西魏、北周一系通过这一制度建设,实现了资源集中。资源集中后,关中的西魏和北周可以展示关中的策略。侯景之乱后,南朝的萧梁政权将四川和荆州留给了北周。因此,北周既有中形胜,又有四川和荆襄的财富,完全是一副吊打世界的情景局面。
{n}{n}
{n}{n}
在周武帝宇文邕时期,北周终于消灭了自己的老对手北齐,实现了北方一统。在杨坚篡位建隋之后,统一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。
{n}{n}
宇文泰通过胡汉融
感谢阅读,如果喜欢的话,可以收藏点赞关注我们。
获赞: 219
收藏:38
回答时间:2023年03月16日08:03:24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