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宏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永乐皇帝会把明朝迁到北京(明朝哪个皇帝迁到北京)。现在让我们来看看!
自古以来,北方政权在中国就以战略优势压倒了南方政权。
三国时代结束,西晋南征孙吴,攻破建业(今南京)。杨广率隋军攻入建康(今南京),南北朝混一。尽管经济中心逐渐南移,甚至现在都到了珠江口,但北强南弱似乎是一贯的历史规律。只有大明太祖高皇帝朱重八是个例外。
这个“一开始只有一个乞讨的破碗”赢得了全世界的绝世猛男,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以南伐北统一中原。
然而,明太祖死后,占据北方形胜地幽州的燕王朱棣反对。以北伐南的历史剧再次上演,攻入南京,篡位侄子。
明朝第三位皇帝朱迪(1360年5月2日至1424年8月12日)。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,建文帝朱允炆叔叔。建文四年(1402年)即位,二十二年(1402-1424年),年号为“永乐”。
朱棣是明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。编修《永乐大典》,五次出征北伐,七次郑和下西洋,使当时的明朝盛极一时,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。
然而,朱棣上位的手段在古代却被许多人鄙视,因为他是造反成功篡夺侄子王位的,历史上被称为“靖难之战”。
在成功的“靖难之战”之后,选择哪里作为京城,贯穿整个永乐年间。
下令改北平为顺天府的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。
永乐四年(公元1406年)下令参照南京宫殿的形式建造北平宫殿和城墙。
永乐七年(公元1409年),下诏在北平附近修建长陵。
朱迪廷在永乐十四年(公元1416年)决定迁都,并于次年开始修建北平紫禁城。
永乐18年(公元1420年),金陵应天府为南京,北平顺天府为京师,正式迁都。
对于整个大明来说,决定北京的位置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关键决定。要知道,距离帝国成立仅30年,靖难掀起的灰尘已经逐渐平息。除了清理旧的统治集团,整个国家慢慢平静下来。
南京深处整个帝国的腹地,在财富重地的中心,人口密集,宫殿雄伟。无论如何,它都不可能搬到北方边境的重要军事城镇。这似乎只是新皇帝独自一人的旅程。
但对于以藩王造反起家的朱迪来说,这一切势在必行,不仅仅是对过去十年历史的感性怀念,更是出于皇帝冷冰冰的现实。
自太祖分封王后以来,北方除了燕王,还有宁王、秦王、晋王等强兵的藩王。如果他们守在偏安东南角的金陵,很难保证其他藩王也来奉天靖。
即使朱棣后来成功削藩(你说得对,燕王也想削藩),北方漫长的边境线仍然需要人们保护。汉王朱高旭太年轻了。最好亲自去指派靖难英雄。
此外,为了迅速控制局面,明成祖在南京清理了前政权。各种瓜蔓抄袭和朱十族让皇帝失去了当地学者的足够支持。也许他意识到了一些危险,促使皇帝回到他经营了十多年的巢穴。毕竟,哪里的风景更熟悉,气候更适应。
也许把首都迁到对抗异族的前线,表现出一种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国”的态度,对朱迪来说太小看了。什么时候需要守的?毕竟是徐达教他带的兵。搬到北平只是为了方便皇帝陛下本人就近深入草原,亲征扫穴犁庭。
此外,北京位于幽燕形胜之地,而大明的敌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,自古以来,南京就只是偏安一角割据政权的都城。所谓金陵王气黯然收,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了一个巨大的帝国。
朱迪的一生更像是一个战士。
北征八年永乐。
北征,永乐十二年。
北征,永乐二十年。
北征,永乐二十一年。
北征,永乐二十二年。
为什么要向人们解释艰难的生活?即使你死了,你也应该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,没有前途。一个伟大的皇帝死在床上是可耻的。朱迪最终死于第五次远征漠北的榆木川大营。
早在洪武时期,朱元璋就动过把京城迁到开封的念头。保持北京,保证华北平原,维护以北京为核心的九边防御体系,保证北方中国控制在中原王朝手中,稳定整个统一局面,避免重蹈宋朝的覆辙。
北京的地理优势依然明显,易守难攻。只是后人不给力。除了玩票性质的明英宗朱祁镇,只有明武宗朱厚照敢亲自上马砍人。结果死得不明不白,连孩子都没留下来。
明末,逐渐落入文官政治内耗与党争的怪圈。一是河套丢失,二是辽东,二是辽西。
多亏军阀化的关宁铁骑还守住了山海关。但左支右矮中,最终在闯王李自成手中毁灭。
定都北京没有错。元明清三代建都八百年并非没有道理。只是后来人不争气,北京没守,南京也没守,整个大明也没守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全部内容了,如果有什么疑问,欢迎留言评论。
获赞: 602
收藏:53
回答时间:2023年03月16日15:03:04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