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宏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李白写的杨贵妃的三首诗(李白描写的哪些诗是杨贵妃)。现在让我们看看!
早年有一种“藏头诗编辑器”软件很流行,就是把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甚至明星八卦串联在诗里,假设是李白做的。
事实上,这些诗歌在李白的诗集中是无法验证的,而且质量很差,牵强附会,连打油诗的水平都称不上,只能称之为恶搞。
然而,在诗仙的作品中,小觉发现有三首诗,确实有预言。这三首诗,李白称赞杨贵妃的美貌,叫《清平调词三首》。
天宝初年,李白终于等到唐玄宗的征召,成为翰林待诏。他以为自己可以实现政治抱负,但他只被唐玄宗视为一个普通的皇家文人,他的地位实际上与演员相似。
此外,离开了广阔的社会世界,被囚禁在皇家御苑,诗仙的创作灵感也被不堪其扰的应对所消磨。他只能像普通文人一样唱功颂德,写没有太大社会价值的诗。
《清平调词三首》就是这样,从文学水平来看,当然是无可挑剔的,但从思想上看,几乎没有意义,就是无奈之作。当时,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花,唐玄宗想听新词新歌,便命李白赋诗。第一首是这样的:
云想衣花想容,春风拂阈露华浓。
若非群玉山头见,将在瑶台月下逢逢。
这首诗写得很美,诗仙浪漫的笔法尽显无余。当他看到云彩时,他想到了美丽的华服,当他看到牡丹时,他想到了杨贵妃,杨贵妃倾国倾城。
牡丹因露水的滋润而更加娇艳,贵妃因君王的宠爱而更加美丽。如果仙山上没有看到这样的神仙人物,只能在瑶池下的月光下相遇。
全诗似乎没有问题,但仔细思考是极其可怕的。杨贵妃还是个好活人,明明就在眼前,就在皇宫里,为什么要在仙台、瑶池这些地方才能看到?
后来,在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,杨贵妃在马尾驿被赐死后,唐玄宗在海外仙山遇到了他。
假如说第一首诗只是朦胧地透露了杨贵妃的结局,那么第二首诗就更具体了:
一枝红露凝香,云雨巫山白断肠。
借问汉宫谁得像,可怜的飞燕靠新妆。
这首诗甚至比前一首更有名。李白还用红牡丹赞美杨贵妃的美丽,连赵飞燕都比不上。许多野史甚至牵强附会地说杨贵妃对此非常不高兴,认为这是对她长得太丰满的讽刺。
其实小觉一开始也不明白李白为什么要把杨贵妃和赵飞燕比较。赵飞燕在历史上名声不好,被认为是典型的红颜祸水。
然而,让我们来看看赵飞燕的结局。汉哀帝死后,他被贬为普通人,后来被命令守卫皇陵。到目前为止,她只能被迫自杀。这和杨贵妃后来的遭遇有多相似?
第三首诗充满了相对奇怪的气氛:
名花倾国两相欢,长得君王带笑看。
解释无限仇恨的春风,北倚阑干的沉香亭。
前两句是写现在的场景,完全可以理解。当时,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听歌,寻欢作乐。那还是在开元盛世,唐朝鲜花盛开,歌舞升平,人民安居乐业。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和意气风发的皇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。
但后两句画风突变,春风十里芬芳,为何带着仇恨,而且是“无限仇恨”?显然很不正常。最后一句“沉香亭北靠阑干”,很多诗集的解读都是君王宠妃的情脉,双双靠在栏杆上。
但是,我们知道,相爱的两个人应该互相拥抱,没有听说两个人一起靠在栏杆上。更重要的是,一个人远远地看着栏目,等待另一个人的归来。这在唐宋诗词中数不胜数,完全可以得心应手。
因此,后两句甚至写道,唐玄宗回到京师后,失去了心爱的杨贵妃,心怀无限仇恨,远远望去。
这三首诗确实是李白写的。写诗的时间和经历也在《全唐诗》中、《唐才子传》、《松窗杂录》等书中有记载,应可靠。虽然李白修道,但他没有听说他真的可以预言吉凶。诗中惊人的预言当然应该是巧合,只是太巧合了。
感谢阅读,如果喜欢的话,可以收藏点赞关注我们。
获赞: 64
收藏:99
回答时间:2023年03月16日05:03:23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