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宏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不能得而亲不能得而疏的意思(不能得而亲如何理解)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!
所以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;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;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。因此,天下贵。
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六章,意思是有“玄同”境界的人,无论亲、疏、利、害、贵、贱,都已超凡脱俗。因此,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。
玄同是老子非常重要的观点,所以老子特别描述了玄同的境界。他说:所以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;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;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。
大多数人都有亲疏,但有了玄同观,就没有亲疏了。亲也是亲,疏还是亲;大多数人都有利害,但有了玄同观之后,就没有利害分别了,利益当然是利益,伤害也是利益。一般人有贵与贱的区别,贵要好好保存,贱要送给别人,或者扔掉。
但是老子没有。老子浑同,浑同万物,因为万物都是道所生。事实上,从今天科学的DNA中,我们可以看出,人与老鼠、牛的DNA几乎相同。人与万物混在一起,是没有区别观念的。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,在这种情况下,永远不会疏远。
我们从自然中寻求利益,这是人们对自然的伤害。例如,这种水很好,我想把它装进罐子里卖,你会伤害山泉,破坏自然环境。在这种情况下,有利有弊。
你得到了你的利益,但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。假如有一个玄同观的人,他一定会明白这是双面论,你要两边考虑,不能只想一边。
“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”,非常珍贵的宝石,如果你不开采,它将永远存在。一旦开采,整个矿山将被破坏。
“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”。如果你要求别人以你为贵,你会想办法取悦别人,想办法实践自己。
很多人,想尽办法让大家给他掌声,故意讲一些笑话,得到这样的掌声,又有什么尊严呢?
因此,天下贵。老子说,有一天你修复了玄同观,你是世界上最珍贵的,你必须“道”,永远不会被亲密、利益、高贵和低迷所迷惑,也不会破坏他们最初非常真实的东西。
石头有什么了不起的?孩子不知道那是钻石的时候,他拿来玩,也不觉得怎么样。后来才知道这是钻石,价值连城,他都不敢给别人看,还常常担心它会丢掉。对不起,有什么意义?
我们可以慢慢地了解到,老子并不反对我们用钱买珍贵的宝石。他只是说,在你买了宝石之后,宝石的价值就消失了,因为大多数人都看不见它。它本可以被欣赏,但你却闷死在抽屉里。
众所周知,老子反对的是这个结果,而不是那个动作,也不是说这个东西有价值,跟老子没关系。
所以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;因此,人们无法与他亲近,也无法与他疏远。亲疏,一般说亲疏就是关系的密切和疏远,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问题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你和别人交往,感情一定有亲和力。
但对圣人来说,你不能亲吻他,对他疏远,因为圣人是悟道的,他知道一切的最终情况,根本原因。
前面说过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反刍狗。也就是说,圣人没有偏爱,让一切顺其自然的趋势,如何发生,不想改变。因为你改变后,就等于你操纵了这个变化,后面会有后遗症。所以在这里,你不能亲和圣人,他在感情上完全独立和超然。
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;不能让他受益,也不能让他受害。一般来说,说到利益,就是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,你不能把有利有害的东西加在他身上,他根本超越了利益的考虑。说到利益,我们普通人真的不容易超越。
对圣人来说,他什么都不缺,什么都不需要,什么都不想要。当然,你不能给他利润,也不能伤害他。
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。因此,天下贵。不能让他高贵,也不能让他卑微。因此,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视。你给他崇高的地位和权利,或者贬低他,让他成为人民,他不在乎,社会评价,他不在乎。
《庄子 《王篇》中提到,孔子的一个学生叫曾参,就是曾子,他说曾子的修养很好,“天下不能臣,诸侯不能朋友”。
天子不能把他当大臣,诸侯也不能把他当朋友。也就是说,他认为自己的修养已经达到了一个境界,根本不在乎外面的高低。这就是内不化。
庄子的《逍遥游》中提到了这种境界。当一个人达到一定水平时,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,不会让他更兴奋;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,不会让他更沮丧。这句话真是豪气干云。原文是这样说的,“举世而不劝,举世而非之而不抑。”
《天下篇》中提到了庄子的境界,当然,《天下篇》并不一定是庄子的手笔,但至少是他后学所作。说庄子“上与造物者游,下与外无终始人为友。能超越死生,没有终极观念;
他对世界上所有价值的判断,他没有说是非,也没有说非,也没有太在意,只是冷眼旁观;但在我心里,我仍然希望你能理解。
因此,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;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;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。是标准外化而内不化,完全不受外部影响。
当我们是学道家时,我们应该把这当作最高的目标,但我们永远不会减少对世界的关心。
“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”,做到了最平凡的地方,有这样修养的人,想要特别亲近他,做不到;也不可能和他疏远。
“不得而利,不得而害”,没有特别的蒙利,也没有特别的受害者。
“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便宜”,换句话说,没有亲疏,没有利害,没有得失,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上,“因此,世界是昂贵的”。所以修道者的行为永远是中庸之道,既不聪明也不卑微,既不骄傲也不自卑,没有伟大,起不来,永远是中和之道。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六章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解其纷,与其光,同其尘,就是玄同。所以不能得而亲,不能得而疏;不能得而利,不能得而害;不能得而贵,不能得而便宜。因此,天下贵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全部内容了,如果有什么疑问,欢迎留言评论。
获赞: 26
收藏:35
回答时间:2023年03月16日15:03:52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