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宏宇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很多人还不知道齐民要术是谁写的(齐民要术作者是贾思谢简介)。现在让我们看看!
对我来说,当我想研究和介绍一个角色时,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基本上只涉足明朝以前的历史,因为进入17世纪后,中国的历史资料急剧上升,可信度不是特别高。
即使所有人都相信24史、《资治通鉴》等正史和信史,也会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叙事人物太少(是的,太少而不是太多),很多对后人影响很大的人没有留下传记。
在他的《何新郎读史》中,伟大的领导人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极其精辟的讨论:
五帝三帝神圣事,骗了无限过客。有多少浪漫人物?
而梁启超先生则有更激烈的观点——二十四史非史也,二十四姓家谱也!
仔细想想,真的是这样。无论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《史记》,还是被称为污秽史的《魏书》、还没有定稿的《清史稿》,都是为帝王将相编写家谱。
能“青史留名”的绝大多数都是官宦名人,想在其中留名的普通人只能进入《忠义列传》、孝行列传。有些史书,比如《三国志》,甚至连这些传记都没有。
但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一个列传,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力。其实很多在史官眼里看起来很普通的人,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史书里的几乎所有人都大。
以北魏为例。浩浩的《魏书》记载了北魏一朝的名人数量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了解元宏是件好事,其他人基本上是随缘的。
在《魏书》中有一个、《北史》甚至《资治通鉴》都很难找到踪迹的人,对后人的影响几乎超过了《魏书》中记载的人物,他就是贾思谢。
我们今天不知道贾思琍的出生年份和简历,只大致知道他是北魏益都人(今天寿光一代),做过高阳太守。
甚至他当官的地方也有争议,因为当时北魏有两个高阳,一个在河北,一个在山东。我不知道贾思谢是哪一个?
今天所谓的县太守,也相当于地级市委书记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,地级市的领导人都很难留在国家历史上,除非他们做任何对国民经济和民生非常有益或令人愤怒的事情。
贾郡守也不例外,在高阳太守任上,他未能依靠政绩进入《循吏列传》或《酷吏列传》;
然而,凭借他留下的作品,他与同时代的祖冲齐名,成为南北朝北方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。
而那本书的名字,叫《齐民要术》。
所谓“齐民”有几种解释。有人认为它来自“编户齐民”这个成语,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齐地人民,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出版后正在赶上北齐时代。
所以指的是北齐人。但无论哪种解释,都不能否认——这本书是中国最伟大的农学作品。
贾思谢写这本书时,北方正经历一个巨大的变化时期——经过100多年的基本和平发展,生产经济恢复到更高的水平;
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生产模式更接近农业。然而,一场名为六镇起义的大火把这一切变成了灰烬。
贾思琍写《齐民要术》的时期,大概是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,正是北魏崩溃,东西魏对峙的时期。
各行各业的诸侯征伐不休,两个魏国相互开战,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。此时,保存北魏乃至整个汉魏以来的农业发展成果尤为重要。
因此,在乱世中写的《齐民要术》尤为重要。在这个名字里,贾思琍把从开荒到耕种,从生产前准备到作物再处理都讲得很详细;
在《齐民要术》中,无论是旱地作物还是水产养殖,都有完整的介绍。
和现在一些挂名的“总编”、“主编”不一样。贾思谢写《齐民要术》的时候,就像司马迁和后来的李时珍一样,亲自去农田观察记录,甚至亲自做实验。
比如他想观察牧羊人的特点,就自己掏腰包买了一些羔羊(不需要公开报销)养。
养了几年,这些小羊从幼齿到成熟,再到剃毛、下锅,都被详细记录在案。这种第一手材料,其可信度也极高。
今天,很难想象一个地级干部会为自己的研究付出代价;因此,不难理解,作为一个普通的太守,贾思谢可以收获其他太守所不能收获的成就:
从隋唐开始,《齐民要术》已升级到官方农业生产指导书的高度。宋、明、清等朝都强调了这项工作的意义,并直接用于各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。
《齐民要术》除了在本国发光发热外,还走出国门,成为日本、朝鲜半岛等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农书之一。
在达尔文写《物种起源》时,他还参考并感谢了这本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”。
在达尔文写《物种起源》时,他还参考并感谢了这本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”。
而且在贾思协的家乡寿光,现在还有一所以贾思协的名字命名的大学——贾思协农学院。这位伟大的农学家的名字仍然受到当地人民的反复赞扬。
在《两晋南北朝人物志》第三部的结尾,我既没有讲王侯将相的故事,也没有讲述那些名人的浪漫故事。
我想说的只是一个“普通人”的故事(他的身份在今天并不普通),如何在历史的海滩上留下自己不被时间的浪花打印。
公元544年,东魏武定二年,贾思协编制《齐民要术》的那一年。这个年号可能很奇怪,因为它是东魏的年号。
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北魏已经很陌生了,东魏更是闻所未闻。那么,这个存在感很低的王朝从何而来呢?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获赞: 338
收藏:75
回答时间:2023年03月16日03:03:00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